当前位置:首页 > 道德经 >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五章原文及译文

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五章原文及译文

9个月前 (08-26)admin道德经17
第六十五章
[原文]

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①民,将以愚之②。民之难治,以其智多③。故以智治国,国之贼④;不以智治国,国之福。知此两者⑤,亦稽式⑥。常知稽式,是谓玄德。玄德深矣,远矣,与物反矣⑦,然后乃至大顺⑧。

[译文]

古代善于为道的人,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,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。人们之所以难于统治,乃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。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,就必然会危害国家,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,才是国家的幸福。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,就是一个法则,经常了解这个法则,就叫做“玄德”。玄德又深又远,和具体的事物复归到真朴,然后才能极大地顺乎于自然。

 

[注释]

1、明民:明,知晓巧诈。明民,意为让人民知晓巧诈。

2、将以愚之:愚,敦厚、朴实,没有巧诈之心。不是愚弄、蒙昧。此句意为使老百姓无巧诈之心,敦厚朴实、善良忠厚。

3、智多:智,巧诈、奸诈,而非为智慧、知识。

4、贼:伤害的意思。

5、两者:指上文“以智治国,国之贼;不以智治国,国之福”。

6、稽式:法式、法则,一本作“楷式”。

7、与物反矣:反,通返。此句意为‘德’和事物复归于真朴。

8、大顺:自然。

 
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
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。
明谓多见巧诈,蔽其朴也。愚谓无知守真,顺自然也。

民之难治,以其智多。

多智巧诈,故难治也。

故以智治国,国之贼;

智犹治也。以智而治国,所以谓之贼者,故谓之智也。民之难治,以其多智也,当务塞兑闭门,令无知无欲,而以智术动民邪心,既动复以巧术防民之伪。民知其术,防随而避之,思惟密巧,奸伪益滋,故曰以智治国,国之贼也。

不以智治国,国之福。知此两者亦稽式。常知稽式,是谓玄德。玄德深矣远矣,

稽,同也,今古之所同则不可废。能知稽式,是谓玄德,玄德深矣,远矣。

与物反矣,

反其真也。

然后乃至大顺。

 
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
古之善榈勒撸且悦髅瘢⒁杂拗
古之所^智者,知道之大全,而[於物之K始,故足F也。凡民不足以知此,而溺於小智,以察槊鳎t智之害多矣。故}人以道治民,非以明之,⒁杂拗Iw使之o知o欲,而上之所椋tm有^,亦小矣。

民知y治,以其智多。故以智治\;
吾以智御人,人亦以智舷陆幌噘\矣。

不以智治!V烧撸嗫健D苤剑侵^玄德。玄德深矣h矣,c物反矣,然後乃至大。

吾之所F者德也,物之所者智也。德c智固相反,然智之所者小,而德之所者大矣。
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豪鲁斯兴趣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w.haolusi.com/?id=1733

标签: 老子道德经
分享给朋友:

“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五章原文及译文” 的相关文章

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

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

第二章 [原文]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恶已①;皆知善,斯不善矣②。有无之相生也③,难易之相成也,长短之相刑也④,高下之相盈也⑤,音声之相和也⑥,先后之相随,恒也。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,行不言之教,万物作而弗始也⑧,为而弗志也⑨,成功而弗居也。夫唯弗居,是以弗去。  ...

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

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

第五章 [原文] 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①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②?虚而不屈③,动而俞出④。多闻数穷⑤,不若守于中⑥。 [译文]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,它没有仁爱,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,任凭万物自生自灭。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,也...

老子道德经第九章原文及译文

老子道德经第九章原文及译文

第九章 [原文] 持而盈之①,不如其已②;揣而锐之③,不可长保④。金玉满堂,莫之能守;富贵而骄,自遗其咎⑤。功成身退⑥,天之道也⑦。 [译文] 执持盈满,不如适时停止;显露锋芒,锐势难以保持长久。金玉满堂,无法守藏;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,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。一件...

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

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

第十一章 [原文] 三十辐①共一毂②,当其无,有车之用③。埏埴以为器④,当其无,有器之用。凿户牖以为室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⑥。 [译文]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,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,才有车的作用。揉和陶土做成器皿,有了器具中空...

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原文及译文

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原文及译文

第十四章 [原文] 视而不见,名曰夷①;听之不闻,名曰希②;搏之不得,名曰微③。此三者不可致诘④,故混而为一⑤。其上不⑥,其下不昧⑦,绳绳兮⑧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⑨。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惚恍⑩。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⑾。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⑿。...

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及译文

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及译文

第十五章 [原文] 古之善为道者①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。夫唯不可识,故强为之容②;豫兮③若冬涉川④;犹兮⑤若畏四邻⑥;俨兮⑦其若客⑧;涣兮其若凌释⑨;敦兮其若朴⑩;旷兮其若谷⑾;混兮其若浊⑿;孰能浊⒀以静之徐清?孰能安⒁以静之徐生?保此道者,不欲盈⒂。夫唯不盈,故能蔽而新成⒃。...

发表评论

访客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