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道德经 >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原文及译文

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原文及译文

1年前 (2024-08-26)admin道德经35
第六十二章
[原文]

道者,万物之奥①,善人之宝,不善人之所保②。美言可以市尊③,美行可以加人④。人之不善,何弃之有?故立天子,置三公⑤,虽有拱璧以先驷马⑥,不如坐进此道⑦。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?不曰:求以得⑧,有罪以免邪⑨?故为天下贵。

[译文]

“道”是荫庇万物之所,善良之人珍贵它,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。需要的时候还要求它庇护。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;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。不善的人怎能舍弃它呢?所以在天子即位、设置三公的时候,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,还不如把这个“道”进献给他们。自古以来,人们所以把“道”看得这样宝贵,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;犯了罪过,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?就因为这个,天下人才如此珍视“道”。

 

[注释]

1、奥:一说为深的意思,不被人看见的地方;另一说是藏,含有庇荫之意。其实两说比较接近,不必仅执其一。

2、不善人之所保:不善之人也要保持它。

3、美言可以市尊:美好的言辞,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敬仰。

4、美行可以加人:良好的行为,可以见重于人。

5、三公:太师、太傅、太保。

6、拱壁以先驷马:拱壁,指双手捧着贵重的玉;驷马,四匹马驾的车。古代的献礼,轻物在先,重物在后。

7、坐进此道:献上清静无为的道。

8、求以得:有求就得到。

9、有罪以免邪:有罪的人得到“道”,可以免去罪过。

 
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
道者万物之奥,
奥,犹暧也,可得庇荫之辞。

善人之宝,

宝以为用也。

不善人之所保。

保以全也。

美言可以市,尊行可以加人。

言道无所不先,物无有贵於此也。虽有珍宝璧马,无以匹之。美言之,则可以夺众货之贾,故曰美言可以市也。尊行之,则千里之外应之,故曰可以加於人也。

人之不善,何弃之有?

不善当保道以免放。

故立天子,置三公,

言以尊行道也。

虽有拱璧以先驷马,不如坐进此道。

此道上之所云也。言故立天子,置三公,尊其位,重其人,所以为道也。物无有贵於此者,故虽有拱抱宝璧以先驷马而进之,不如坐而进此道也。

古之所以贵比道者,何不日以求得,有罪以免耶?故为天下贵。
以求则得求,以免则得免,无所而不施,故为天下贵也。

 
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
道者f物之W,善人之,不善人之所保。美言可以市,尊行可以加人。人之不善,何之有。
凡物之於外者,皆其T堂也。道之在物,譬如其W,物皆有之,而人莫之耳。夫惟t者得而有之,故曰善人之。愚者m不能有,然而非道t不能安也,故曰不善人之所保。w道不h人,而人th之。今\有人美言之,t可以槭徐妒溃蛔鹦兄t可以加於人矣。朝椴涣x,而夕大道,妄M而性,m欲指其不善,不可得也,而又安可之哉?

故立天子,置三公,m有拱璧以先R,不如坐M此道。
立天子,置三公,⒁缘谰热硕km有拱璧之F,R之良而M之,不如M此道之多也。

古之所以F此道者,何不曰求以得,有罪以免耶,故樘煜沦F。
道本在我,人患不求,求t得之矣。道o功罪,人患不知,知t凡罪不能@也。
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豪鲁斯兴趣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w.haolusi.com/?id=1717

标签: 老子道德经
分享给朋友:

“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原文及译文” 的相关文章

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及译文

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及译文

第一章 [原文] 道可道也①,非恒道也②。名可名也③,非恒名也。无名④,万物之始也;有名⑤,万物之母也⑥。故恒无欲也⑦,以观其眇⑧;恒有欲也,以观其所徼⑨。两者同出,异名同谓⑩。玄之又玄⑾,众眇之门⑿。   [译文] “道”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,那它就是常...

老子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及译文

老子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及译文

第七章 [原文] 天长,地久①。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也②,故能长生。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,外其身而身存④,非以其无私邪⑤?故能成其私。   [译文] 天长地久,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,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,所以能够长久生存。因...

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原文及译文

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原文及译文

第八章 [原文] 上善若水①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②,故几于道③。居,善地;心,善渊④;与,善仁⑤;言,善信;政,善治⑥;事,善能;动,善时⑦。夫唯不争,故无尤⑧。 [译文]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。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,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,所...

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原文及译文

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原文及译文

第十四章 [原文] 视而不见,名曰夷①;听之不闻,名曰希②;搏之不得,名曰微③。此三者不可致诘④,故混而为一⑤。其上不⑥,其下不昧⑦,绳绳兮⑧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⑨。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惚恍⑩。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⑾。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⑿。...

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及译文

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及译文

第十五章 [原文] 古之善为道者①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。夫唯不可识,故强为之容②;豫兮③若冬涉川④;犹兮⑤若畏四邻⑥;俨兮⑦其若客⑧;涣兮其若凌释⑨;敦兮其若朴⑩;旷兮其若谷⑾;混兮其若浊⑿;孰能浊⒀以静之徐清?孰能安⒁以静之徐生?保此道者,不欲盈⒂。夫唯不盈,故能蔽而新成⒃。...

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原文及译文

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原文及译文

第十七章 [原文] 太上①,不知有之②;其次,亲而誉之;其次,畏之;其次,侮之。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悠兮③,其贵言④。功成事遂,百姓皆谓“我自然”⑤。 [译文] 最好的统治者,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;其次的统治者,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;再次的统治者,人民畏惧他;更次...

发表评论

访客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