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真的了解《易经》的智慧吗?
《易经》起源于公元三至二世纪,被认为是预言之用,是中国最古老的解释世界万物变化的神秘经典文本,被称为万经大道之源。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纲,蕴含着朴素深奥的自然规律和辩证思维,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,是儒家和道家的共同根基。
大多数人都觉得《易经》神秘、深奥、难懂,认为《易经》是预言、是算计、是预测,这是比较冠冕堂皇的说法。表面上看,它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瑰宝,但内心深处,人们是否认为《易经》只是一套占卜算命的说辞呢?为什么人们长期以来会有这样的误解呢?就是因为我们的第一部经典被社会上一些故弄玄虚、唯利是图、骗子之徒滥用、误导,所以才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和借口。
那么,《易经》是怎么产生的呢?
自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,人类文明就开始了。人类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能直立行走、能使用工具、能制造工具。最早的人类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生存。在远古时期,最早的人类得益于对自然规律的不断探索而发展壮大。当时最早的原始部落,只有从事狩猎、农耕、放牧等各种生产生活活动,才能生存下来。人类要想进一步发展生存,就必须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。因此,计数应运而生。起初人们用实物来计数,比如小石头、小木棍、贝壳等,最早的出发点是指称对应。但那时的人类在自然面前非常渺小,没有固定的居住地,遇到自然灾害,迁徙流动性比较大,对应的计数容易散乱、错误,携带也不方便。中华民族是第一个用打结的绳子来计数的民族。 关于这一点,《易经》专门介绍了“结绳为政”。
所谓“结绳治国”,其实是从“结绳以数”到“结绳以记事”的最早的生活记录方式,为后来文字的创造奠定了最基本的基础。《易经》是古人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智慧的结晶,是上古时代的产物。从字义上看,“易”有三义,即“变化”、“简朴”、“不变”。“易”字的字体结构上面有“日”和“曰”,一指“太阳”,表示《易经》的灵感来源于人们对天象变化现象的观察和总结,使这种经验智慧得以传承和发展;另一点有“言说、讲究、议论”之意,即从“口耳相传到口耳相传的历史经验”。“易”字下方的“勿”有警示之意。 因为当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,“敬畏自然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尊重”,我们依稀可以看到远古时期的人们在天地间立起柱子,仰视观察日出日落天象,计算时间,并记录在虎板上。所以《易经》源于象,并在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考证(经验)和总结修辞,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智慧。
易经的智慧,就是让人们在三维时空环境中,认识自己当前的处境,以及如何冷静地应对。
古时人们在狩猎、农耕或放牧时,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干扰很大,特别是晴天、雨天、风天、雪天、霜天、火山爆发、海啸地震等不可抗拒的因素,自然就十分重视,渐渐积累形成了最初的异象,并用它来判断元亨离真。古人经过观察认为:天地运动,四时交替,寒暑交替,月亮盈亏,太阳午后,物转反侧,盛衰有度。通过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发现,天地之间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;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太极生二阴阳,二阴阳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八卦排列起来,象在其中; 爻在其中,刚柔相推,变化在其中。所以,人们通过观察,知道乾主天,坤主地,震主雷,巽主风,离主火,坎主水,兑主金,艮主山。用八卦巧妙地把四方、中央宫位、天象星辰的智慧连成天、地、人、万物的立体定位,在包罗万象的世界中,践行变化之道,阴阳之道。永恒不变的,体现了自然规律。对于风雨雷电、秋收冬藏、寒暑更替、星辰运行、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,人们唯有趋吉避凶,方能趋吉避凶。
《易经》是古代人们哲学观点和世界观的全面总结,特别是伦理理论和丰富的辩证法的确立和运用,从八卦的字与象的对应关系中就可以看出来。八卦中乾、坤分别指父亲和母亲,其余六个孩子分别是震(长子)、巽(长女)、坎(中子)、离(中女)、艮(幼子)、兑(幼女)。这是什么?这就是中国特色和谐家庭伦理地位的确立。从这一点,就不难理解《易经》为何成为儒道两家最基本的经典,为何成为诸经之首,乃至大道之源。儒家理论的源头:《礼记、大学》有“修身而后家,家而后国,国而后天下”。 其实,古往今来流传下来的最通俗的经典语言,就是我们通常说的——修身、家政、治国、天下,都出自《易经》卦中的“家”,也是“家和万事兴”的最根本源泉。
除了以上解释外,还有人说“易”字由蜥蜴的象形文字演变而来课程,蕴含着变化的奥妙。最早的《易经》由《连山》、《归藏》、《周易》三本易经组成,但一说《连山》和《归藏》后来失传,一说则演变成其他书籍,现存的只有《周易》。以上三本书又称为三易。《连山》和《归藏》是天皇时代的集子。《易经》主要分为《经》和《易传》两部分,虽然说《经》是周文王所著,以卦和爻两种符号重叠而成64卦384爻,以卦为据推断吉凶,后世又说是孔子所著。 然而,今天看来,《易经》和仅存的《周易》应该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的作品,而是古时许多人智慧的结晶,只不过是冒充两位圣人的名字而已。
《周易》的核心智慧涵盖了天象、风水、计时、干支历法的创立以及对《周易》的进一步完善等方方面面,告诉人们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,“自然”的规律就是“道”,是事物的本质,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。
《易经》涵盖了天文、地理、军事、文学、农学等丰富的知识,其实都是智慧的结晶,都在试图解释“时间”和“趋势”的奥秘与秘密。
什么是“时代”?什么是“潮流”?
《易经》所谓“时”,是指世间万物都离不开一个受自然规律制约的三维时空状态。比如,从“岁首岁首,春回大地,三阳开光,雪花飞舞迎春,万物复苏,枯木逢春,春满园,大雁南飞,日月更替”中,我们能想到什么呢?自然而然地,我们感受到了“时间”的神秘,而神秘之处在于,面对无穷变化的自然规律,世间有谁能抗拒“时间”的安排呢?!正是因为“时间”这个三维变化的空间,人们才需要真正领悟《易经》中的智慧精髓。 “时不我待,知时者为英雄,大浪淘沙,励精图治,运筹帷幄,顺势而为,优胜劣汰,审时度势,高瞻远瞩,退一步海阔天空,天时地利人和,海纳百川,滚滚长江东去,山河变幻,辞旧迎新”这句话能让人感受到什么呢?自然是难以掌控的神秘“时势”。
有人认为《易经》是一本占卜之书,或含有迷信成分。其原因在于《易经》的卦象和解释中出现了“神”和“鬼”两个字。“鬼”字在《易经》中出现27次,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,它有几层含义。一是有宗教信仰或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的灵魂就是“鬼”。其实这是古代对气衰的辩证认识,相应的阳精就叫“神”;“神”是未知的“理”,“理”是已知的“神”。“神”和“理”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,都是主宰自然界的大“道”。 所谓“三尺有神,神即是道,道法自然”,就是这个道理的延伸,并不是什么封建迷信。
《易经》的智慧在于人只有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后,才具备“顺势而为”的能力。可惜的是,很多人知道《易经》中天地间玄妙的变化,却很少有人明白,理解其中智慧的钥匙并不全在《易经》中,最关键的钥匙就藏在《四书》等“四经”和我们通常所说的《道德经》的经典语录中。《四书》是指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大学》《中庸》四本书,因为作者可能和孔子、曾参、子思、孟子有关系,所以又被称为“四书”。五经中的另外四本经典是《诗经》,特点是让人明白什么是温柔、宽厚;《尚书》告诉人们心胸宽广、高瞻远瞩是多么重要; 《礼记》讲敬、俭、庄;《春秋》是比物之言。
《易经》阴阳变化的要义: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位低微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
《道德经》教导人们遵循天道,敬畏自然,通过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来修身养性,从而真正领悟《易经》所蕴藏的智慧和奥秘。
弘扬易学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