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《易经》和《道德经》有很多不同的解读,我觉得关键是一些基本概念没有搞清楚,比如什么是易经?什么是道?等等。
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易。易就是变化。但易经指的是什么样的变化,或者说是哪个阶段的变化呢?
《乾造都》云:“有形之物生于无形之物,故有太乙、太初、太实、太素。太乙,气未见也;太初,气之始;太实,形之始;太素,质之始。气、形、质三者俱有而未分,故谓之浑沌。浑沌,万物混杂而未分。视而不见,听而不见,行而不可循,故谓之仪。”
在讲易之前八字,我们需要简单介绍一个概念,叫“气”,现在经常用“气”来代替。这个东西是什么?在《易经》里,它是易的起因和动力。万事万物都是因它而变化、发展。简单来说,为什么会变化?因为“气”。
太乙、太初、太始、太素、太极在道家文化中被称为先天五太。太乙是什么?是变化的初始状态,变化的动力“气”还未出现;太初是“气”已出现,但尚无变化的征兆;太始是变化的征兆已出现;太素是质变即将发生;太极是变化万千,一切准备就绪,可以开始了。——如果说变化是指A->B(或者严格地说是非A),那么在A演变为B(非A)的过程中,存在着一种状态,即A具备了变成B(非A)的一切条件和趋势,但还未变成B(非A)。此时A还是A,不是B(非A),但同时A已经不再是A,会变成B(非A)。 这种变化的状态就叫混沌,就是A与B(非A)之间,就好比A与B(非A)混杂在一起,连在一起,分不清。这个过程就叫易。
所以,义就是指从甲变成非甲(乙)的过程,然后乙又变成非乙,这样不断的演变就形成了一个变化的轨迹。这个变化的轨迹叫什么?叫道。
“道”是“意”的叠加。
道德经: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;无名,天地之始;有名,万物之母。故常无欲,以观其妙;常有欲,以观其境;此二物同源而名异;皆谓玄,愈玄愈玄,万妙之门也。
名,气之形相;无名,气之形相不见,即太乙;有名,气之始,即太初;道始于易,观太乙、太初,观其变化,因易本混沌,将变而未变,故说“同源异名”(一个是太乙,一个是太初),同是易从甲到非甲。如此,从甲到非甲(乙),再从乙到非乙,一路观照领悟,万物演化的道之门便打开了。
以上就是对“义”与“道”关系的阐述。
对了,我先简单说几个概念——
先天“气”有阴阳,阴阳相互作用有五行(五行是五步五阶段,对应先天五太,所以一个周期就是五步),五行有生成,有克制。
关于生死五行,我曾经听过一段关于生命起源的演讲,很有意思:大致讲就是围棋棋盘上随机散落一些棋子,然后按照一个规则进行游戏。这个规则就是:三颗棋子连在一起,旁边就会诞生一颗棋子;五颗棋子连在一起,旁边就会死一颗棋子。最后棋盘上就会出现一种“爬虫”,也就是可以自我复制的棋形,这就是所谓的生命。
五行大概也是如此。
关于阴阳、五行、相生相克这些概念,我们有机会再详细讲一下。
弘扬易学文化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