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9讲:易经与哲学(2)
《易经》哲学始于一元论布局,这是人们对宇宙最原始的认识,后来由一元论演变为二元论。
《易经》云:故易有太极,太极生二元,二元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这里的太极,是前文所说的哲学一元论,而非后世儒道所想象的“太极图”。太极生二元,是朴素的中国哲学二元论。
《左传》云:物生而有象,象生而有物。《易经》云:重生之谓易。物生而有象,是象物不分的一种形式。生生不息,是象物共生。
古人从两个角度来解释二元哲学。一是万物不开则生。《易经》云:乾坤为易之门,妙物为言。乾(天)坤(地)是宇宙的基本构成,而“言”和“门”两个字也有开的意思。二是万物不通则生。《易经》云:天地通则万物相通,天地不通则万物不生。一阴一阳谓之道。万物生而一元,可分为二元,即《易经》所言太极生二阴一阳。太极是一元,阴阳是二元,万物由此而生。
《易经》的二元论,被后来的儒家解释为有神论、理性论、唯心论。
一是无神论。
《易经》云:神无方,易经无体。阴阳莫测,谓之神。知变化之道者,岂知神之所为?唯有神,故快而不急,到而不移。以出入之势,而用之,百姓皆称其为神。此处所言之“神”,是指制造事物的方法、技巧达到“高超”的境界,是《易经》的工业技术原理,也是将工业技术融入哲学的理念。
这种“神”的哲学与儒家的造神论、道家的神鬼论有着根本的区别,儒家把工业技术视为“奇淫之术”、“异端”,完全失去了《易经》的本义。
第二是理论理性主义。
《易经》云:“天下之理,得其位而易其位。”这里的“理”是指基于事实的结论或理论。儒家《说卦》云:“功理竭性,天命至。”这句话背离了基于事实的理,是用概念代替宿命。
第三是理想主义。
《易经》云:“夫,天地之心也。”《乾卦》云:“各正其性命。”“理真”指人的性情、脾气。这里的心性论,有些接近唯心论了。
从现代哲学角度看,《易经》蕴含的哲学道理大概有两条。
第一,讲有而不讲无。《易经》云:有余福必有余祸,有余祸必有余。这是从因果关系中得出的逻辑分析。后来儒家、道家以“无”之义来解释《易经》,与《易经》本义不符,违背逻辑推理。
二是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。《易经》用“一”、“本”、“要”等词语,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表达。儒家强调“空”、“简”,道家则强调“要”、“极”,这些词语的含义与《易经》不同。(注:《易经》中的“隐”、“空”是隐而不表的卑微行为,儒、道两家的“空”是虚无之意)
《易经》朴素的哲学思想被后世的儒家所曲解,导致中国人失去了真正的信仰,被儒家“宿命论”束缚着精神,这是中国人最大的不幸。
下一讲:易经与哲学(3)
弘扬易学文化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