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研究:易经 6 | 易经研究流派
作者 崔洪国
自古以来,易经学分为象数学派和理学派两大流派。
《易经》中,象、数经常搭配使用。其实,象、数的含义不同。象指形状,数指数字、计算。比如,人的外形特征,男、女、老、少、美、丑、胖、瘦等就是象。而与其相貌有关的数字,比如身高、三围、年龄等,以及计算这些数字的方法就是数。世间一切有形状的东西,都有象和数。《易经》这本书也不例外。传统观点认为八字,《易经》的象有三层含义:①指《易经》中八卦、六十四卦、三百八十四爻的形态,如卦象、爻象等;②指八卦所象征的事物,如乾卦象征天,坤卦象征地,兑卦象征沼,震卦象征雷等; ③指卦辞、爻辞中所提到的具体事物,如《乾卦》卦辞中所提到的龙,《坤卦》卦辞中所提到的马,这三种含义统称为异象。
易数也有三方面的含义:①它是表示卦象中各爻属性的数字,共有六、七、八、九四个数字,阳爻为奇数,阴爻为偶数,大数为年老,小数为年幼,故这四个数字分别是少阳七、老阳九、少阴六、老阴八;②它是表示爻序的数字,一卦由六爻组成,它们排列的顺序是从下往上,第一爻叫首,接下来的二、三、四、五、上分别叫首,这个顺序表示了爻的变化规律;③它表示占卜的方法,即在占卜过程中,通过计算蓍草的数量来推导出所需的卦象。
所谓象数学派,就是以研究《易经》中的卦象和卦象变化为主,并根据所领悟的道理来推演人事吉凶的学术流派。
象数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汉代的孟熙、荆方、焦延寿,宋代的陈抟、邵雍等。
孟昱、景方、焦延寿等都是汉代易学的代表人物。其中焦延寿著述已失,孟昱、景方的易学观点被易学界称为孟昱易学,属于汉代官学。据司马迁、班固在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中的记载:秦始皇焚书,《易》因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,所以先秦易学的传承并未中断。这种传承体系是:孔子将《易》传给商瞿,瞿传给楚玄奘子弘,弘传给江东焦子庸慈,慈传给燕周子嘉叔,叔传给淳于广子成禹,禹传给齐田和。 田和是汉初儒家经学兴起时易学的集大成者,他传《易》给丁宽、伏生、杨和等人。丁宽传《易》给田王孙,田传给石畴、孟熙、梁丘和。孟熙传给焦延寿,焦传给景方。石畴、孟熙、梁丘和、景方等人的《易经》被选入官方教材。但汉代官方易经大师的著作大多已佚失,只有极少数的著作在后世的记载中得以保存,唯有景方的《经世易传》完整地保存下来。
我们已经说过,孟静易学属于官学,是汉易学的主流学派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派,就是以费挚为代表的民间易学。官学与民间易学分别属于儒家经学体系中的今文派和古文派。所谓“今文”即汉代流行的隶书,所谓“古文”即秦汉以前流行的大篆。前者是汉代经学家的抄本,后者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抄本。两种抄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,而西汉经学家又各信奉自己的抄本,于是便产生了今文经书和古文经书两大流派。
孟静易学在东汉时期逐渐被费质的民间易学所取代。魏唐时期,王弼的仪礼学派是易学的主流学派。直到宋代,象书学派才重新兴起。这就是以北宋初年华山道士陈抟和他的继承者邵雍为代表的易学派。这一派有两个基本特点:一是用各种图解来解释《周易》的道理。二是尽量避免和排除阴阳灾变论和天人感应论。但与此同时,邵雍也提出了一个与天人感应论类似的《皇极经世图》。这个图解指的是六十四卦的序图和他制定的古代历史年表,用来说明人类历史的演变。
由于以陈抟、邵雍为代表的宋代易学流派,无论是以图形代替文字表达,还是以《皇极食图》代替天人对应、阴阳灾异说,都是孟敬易学的变种,所以一般被归为象书流派。
伊犁学校
“易”是意义,“理”是理。易和理都是无形的,不能单独存在,需要通过文字或图形表达出来才能显现出来。因此,象数与易和理可以看作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。例如在乾坤两卦的理解上,象说认为乾为天阳,坤为地阴;意说认为乾为刚,坤为柔。之所以乾有刚之意,坤有柔之意,是因为日月等天体的运动周而复始,永不停息,威力无穷。正是因为他能顺应天体的运动而创生万物,这就是所谓的“理”。易理学派是一门以探究《易经》卦名、卦爻、卦象所蕴含的意义和理智为重点的学术流派。
仪礼学派代表人物:《四库全书提要》载仪礼学派创始人为魏人王弼,继承者为宋人胡瑗、程颐、李广、杨万里。
王弼,魏山阳人。据《魏志·钟会传》记载,他是一个“神童”,聪慧过人,能言善辩。年仅十岁,就特别喜欢《老子》一书。在他短短的二十四年人生中,他注释了《老子》和《周易》。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。他对易学有三种看法:第一,他刻意排斥取象说,与《汉易》的象数学相对立;第二,他以《易传》的基本观点来解释易学,继承了费支的易学;第三,他排斥象数,继承费支的易学不够彻底。他认为,世间万物都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别,但每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,那就是意义。因此,人们在接触这些事物时,就能把它们的外表和特征联系起来,知道了它们的意义,也就了解了它们的特征。 但他在驳斥象数派的互体说、卦气说、卦变说、纳甲说、阴阳灾说等理论的同时,又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来代替汉代易学,即“一线为主说”、“线变说”和“时效说”,他的理论并没有脱离象数派的易学解释方法。
王弼之后的仪礼学派代表人物有胡瑗、程颐、李广、杨万里。胡瑗本人无著作传世,只有其弟子根据其叙述编撰的《周易口义》。程颐的著作有《程氏易传》。李广、杨万里为南宋人。他们的易学的突出特点是“引史证经”。这种引史证经,不是从《周易》形成的历史环境去探究《周易》的本义,而是在解释经典时,引用古今兴亡史事,以证明仪礼学派的儒学是正确的。
这是根据《四库总要》的分类,对《易经》各家流派的简要叙述。《四库总要》问世以来,《易经》在近代有了很大的发展,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:第一,怀疑古人;第二,彻底否定《周易》原文的价值;第三,肯定《周传》和《易经》对《周易》的自由发展所形成的哲学思想。
崔洪国,中国散文学会会员、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,出版有《寻找心灵的牧场》《最美的邂逅海阳——崔洪国散文集》等散文集,长篇非虚构纪实作品《火车到徐家店》《十二位胶东散文家.崔洪国卷》等,在报刊、媒体、平台发表散文、书评400余篇。散文《济南的桥》获“第二届齐鲁晚报青未来散文奖”三等奖。
一点钟的风吹过树梢
新闻线索报道渠道:从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一家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一家”,全省600名记者等你在线报道!
弘扬易学文化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