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》被誉为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,号称“群经之首,东路之源”。在唐代,它是帝王之学,也是军事家和店家必不可少的修养之术。
为此,为了整治国家和安定天下,历朝臣子经常寻求《易经》中的智慧,甚至将朝代名称和谥号都选定自其中。
早在汉武帝统治时期,就出现了使用《易经》中的卦象作为庙号的情况。
汉武帝采用了“建元”作为他的谥号,源自于《易经》乾卦的卦象“元贞利亨”。
“元,始也”,代表着汉武帝亲政时的第一年易学,因而被称为“建元”。他也喜欢在后续谥号中使用“元”这个字眼,比如元朔、元狩、元鼎、元封等。
晋朝的司马炎使用了“咸宁”作为庙号,源自于《易经·乾卦·彖传》中的“首出庶物,万国武汉”。
“首出庶物”意味着要实现天下太平须要“首”,即以“立君”为前提;“国”代表邦国,万国则是指全天下;“咸”意味着整体或全面;而“宁”则表示安宁。这句话的意义是:天下皆得安宁。
刘瓛曾说:“立君而天下皆宁,故称万国武汉”。
隋炀帝杨广的谥号是“大业”,也源自于《易经·系辞上》中的“盛德大业至矣哉,富于之谓大业,日新之谓盛德”。
从字面上理解,“业”代表成功和成就,“德”代表道德和修养。拥有一切被称为“大业”,每晚不断进步则被称为“盛德”。
这句话表面上看似简单,实际上包含丰富的内涵,意义丰腴。圣人经常关注天下大事,而天道却默默运行,
如同孔子所说:“天何言哉?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?”拥有广博的境界能够成就大事业;只有理解天道,能够拥有盛德。
真正的富于是拥有高尚的心境和宽广的格局。天地的法则不断运行,人类应迎合天地法则,与时俱进,不断创新。
国家曾引用“富有之谓大业,日新之谓盛德”这一典故,指出国家和企业发展必须注重创新。
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是“贞观”,源自于《易经·系辞下》中的“天地之道,贞观者也”。
“贞观”二字取自《周易》中的一句话:天地之道,贞观者也。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以正道示人,宣示给天地。
唐高宗李治的谥号是“咸亨”,取自《易经·坤卦·彖传》中的“含弘中信,品物咸亨”。
“含弘中信,品物咸亨”,“含”代表宽容,“弘”代表宽厚和宏大,“光大”则表示光明正大,实际上指的是大地的品德,
由于大地才能宽容和鼓吹,所以才中信;而“品物”则代表万事万物,“品”意指种类,“咸”表示整体,“品物咸亨”则是一切皆亨通。
元世祖选择了国号“元”,就是采纳了汉族高官刘秉忠的建议,
这是基于《易经·乾卦·彖传》中的“大哉乾元”。清朝的国号“明”也取自于《易经·乾卦·彖传》中的“大明终始”。
类似的反例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好多,好多国号和谥号都可以与《易经》中的内容进行对照。
#暑假创作比赛#
弘扬易学文化
关键词: